首页

女王的马桶奴

时间:2025-05-28 17:18:07 作者:科技考古成果上新 中国龙再添新形象 浏览量:24327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 李京泽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7日举行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发布2项重要文物修复成果和1项“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果,以及4项重要研究阐释成果。

  其中一项成果是已修复完成的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其中一件龙首,头顶正中生出一根独角,独角上带有6个螺旋“小犄角”,显示出全新的龙形象,为中国龙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

  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勇介绍说,在龙首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采用多视角三维成像、虚拟拼接等技术,经过无数次尝试,才得以还原龙首原貌。

  另一项为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据悉,该王冠历经千年,出土时整体已发生严重腐蚀劣化,几乎“支离破碎”。

  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黄希称,考古团队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尤其运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保护修复方法,精准复原王冠本体与2582颗珠饰。这是目前通过科学发掘、保护修复,准确复原的编串结构最为复杂、单体珠饰数量最多的古代礼仪性珠串组合。

  还有一项成果聚焦“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在这一项目中,中国考古团队进驻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实施精细化发掘与现场保护协同工作模式,破解出土脆弱文物保存难题。

  其间,考古团队发现一枚带有“五铢”字样的铜钱。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韩化蕊说,这是此次发现的最直接的古代东西方贸易交流证据。更特别的是,这枚铜钱是墓主人佩戴的装饰品,已经超越了货币流通的价值,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中亚的传播与影响。(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呼和浩特:“昭君和亲”沉浸式演出亮相

战衣虽改,初心不变。“无论身着‘橄榄绿’还是‘救援红’,我们保卫人民,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是不变的。”合肥救援队分队长张旭升表示。

东西问|乔治·史威兹格贝尔:文艺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汽笛声声,丝路迢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新丝路上的“钢铁驼队”跑出“加速度”,从无到有、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朋友圈”不断扩容。截至今年7月底,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路从2013年开行之初的2条增加至71条,通达12个国家72个站点或城市,辐射国内24个省市64个城市;出入境班列数量较去年提前21天突破2000列。节节攀升的亮眼数据映射出铁路口岸运输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持续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注入蓬勃力量。

台风“银杏”加强为超强台风级 秋冬之交为何还有台风接连来袭?

今年是中密建交35周年。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中密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渔业等领域互利合作,为两国经贸关系带来新机遇。

天津市住建委原副主任王连成接受审查调查

沈德法出生于1965年1月,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曾在浙江建投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任职,曾任浙江建工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

贵州金沙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3死3伤

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届科博会突出“未来感”,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分享前沿技术,开展产融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加速聚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